|
||||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农机装备成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农机装备的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农业装备制造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装备对提高农业生产率、转变农业生产盈利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因而对于农机产品而言,机遇已经来临,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宗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的话,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支撑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以上只是说明了农机装备成为重点领域的宏观原因。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具体而言,农业劳动力快速减量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需求迅速扩大与我国农机装备及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农机装备成为重点领域。”张宗毅表示。 有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呈加速下降的趋势,2013年国内先进产业从业人员为2.42亿人,比2003年减少了1.20亿人,2003年只比1993年减少了0.15亿人,1993年比1983年还增加了0.65亿人。与此同时,现存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也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4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仅为31.20%,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为61.10%,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中又有56.52%大于50岁。 张宗毅向记者介绍,无论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还是仅从劳动能力看的平均劳动力质量都处于快速下降的状态,仅按照目前年均1000多万的下降速度,10年后我国农业劳动力可能有高达过半的数量减少。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我国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两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重大变化,这也使得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劳动力下降的背景下,要保障农业生产,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减量化带来的生产能力下降,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较重要途径就是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的高度需求只是成为重点领域的一方面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农业机械的供给却没跟上需求的步伐。 张宗毅告诉记者,“在巨大的需求拉动和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部分环节作业补贴等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绩。” 记者了解到,2014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除个别环节外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然存在丘陵山区与平原区域发展不平衡、主粮作物与经济作物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张宗毅进一步对记者说,而引起这些问题较主要原因,就是技术供给不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落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依赖于技术瓶颈和制造水平的突破。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需求迅速扩大与我国农机装备及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造成我国农机装备目前的发展现状,监管层不得不加以思考。 制造水平有待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从业内人士了解到,从制造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农机首先制造大国,但传统低端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依靠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政策的强力推动,中国农机工业连续十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机制造大国。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960亿欧元,中国占世界约占45%,排第二位的欧盟约30%,排第三的北美约20%。然而,前农机行业企业总计约1万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达2400多家,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传统行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如2014年1-10月,拖拉机制造业同比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4%,而同比利润下降32.9%。 张宗毅对记者说,“从主要装备市场占有率来看,主要农机产品国产农机占绝对优势,但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记者了解到,我国大中型拖拉机按销量排序前3家企业均为本土企业,前10家企业中只有一家外资企业;小麦联合收割机仅福田雷沃一家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就高达60%以上;水稻联合收割机除了久保田一家日企拥有1/3市场占有率以外,其他市场份额基本为本土企业所占有;玉米收割机的市场占有率排前五的企业,只有一家是外资控股。然而由于受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限制,2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采棉机、10kg/s以上喂入量收割机、高端配套机具等高端农机产品市场几乎为跨国企业垄断。 张宗毅表示,从产业结构来看,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共存。有资料显示,目前拖拉机产值占农机行业18%左右的份额,包括收获机械在内的“农业及园艺机具”占31%左右的份额。而占农业总产值29.32%的畜牧业,其相关农机装备产值只占农机工业总产值的不到3%。从制造水平来看,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而且,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约有20到30年的差距。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企业首先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他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目前,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另据资料显示,201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只有0.52件。这一数据与《中国制造2025》中2025年达到1.10的目标差距较大。 张宗毅认为,目前国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不强。这导致仿冒盛行,同质化严重,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面对目前我国农机设备存在的诸多不足,如何改变,真正地成为制造强者,已然成为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对于措施而言,在《中国制造2025》中,从宏观的角度,提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 对于“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中提到“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这方面。张宗毅表示,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以前我们农机研发走的是“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因此对知识产权不是十分重视。但是随着跨国企业已完成在我国的布局,以及我国农机企业因为互相仿冒处于低端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的状况加剧,原有的农机产品研发模式不再适用。若仍然对知识产权问题不重视,既会给跨国企业利用知识产权问题打击本土农机企业的机会,也会严重打击本土农机企业资助研发的积极性。今后必须完善、贯彻、落实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为农机企业创新创造公平环境。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加大政府政策对农业装备配套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先进农机装备在生产、销售、使用多个环节中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民购买大型农机装备的贷款利率,增加农机装备的普及率,并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自主地投资到农机装备的建设之中。” 提到我国农机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张宗毅认为,我国的农机装备会与新型生产组织模式相适应,农机大型化趋势明显。 随着农业劳动力快速减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公司等各种规模经营主体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规模将远远大于传统散户。与之相适应,农机装备也将大型化和高效率。 张宗毅说,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经济作物和畜禽养殖业农机装备将得到较大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欧美国家经济作物机械化正快速发展,相关农机装备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大规模使用。这正改变着经济作物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进而导致我国经济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快速丧失。此外,随着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趋势,今后畜禽养殖的饲料喂送、环境控制、粪便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装备也将快速发展。 “以信息快速采集与智能处理为特征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将广泛运用。” 张宗毅对记者说,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变量施肥、精量播种、适时测产、无人驾驶、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正在发达国家快速推广使用,也是我们国家农机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郑宇洁十分重视农机装备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是未来的方向。在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种植面积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于农机装备无论从量还是质上的需求都会随之扩大,农机装备自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较后,郑宇洁说,“互联网+”的时代还要求农机装备实现智能化、信息化以顺应整个农业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未来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性、绿色环保性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将会朝着这方面发展。
|
||||
【关闭窗口】【打印】 | ||||